天全论坛(www.tqol.net)二郎山下璀璨明珠-天全县第一网络生活社区,天全人自己的家园|天全网|天全在线|天全热线|天全帖吧|天全网站|天全之窗|天全新闻|天全家园|小窍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登录

查看: 47204|回复: 2

古今图书集成之天全六番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0-13 09: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看了这么久,登陆上来一起参与互动吧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天全六番宣慰使司城池考   《總志》[编辑]

本司城池 石城。明洪武中,百戶盛茂砌石,周圍六百丈,門四。

天全六番宣慰使司關梁考[编辑]

《天全六番志》

禁門關 在龍山盡處,山垂峽作嶄,巖下瞰和水,危石礧礧,如俯行人。因置關於此,沿和水而左十五里至崖底,關崢嶸一逕,直達索孟諸番,沿和水而右五十里至紫石關,進靖遠堡,又分水而入,一抵巖州,一抵嘉慶,直渡西爐矣。按《天全志》:去碉門司治西一里許,即前禁山,兩山對列,河水居中,為諸番出入領賞之路,又一本云兩山對峙,關當其隘。

靈關 關最古,唐既以名司地,司復以名其鄉,關久不得為名矣。而其巉崖峻壁,一夫守險,可以禦萬。今小關子即古之靈關也。關內村堡司之居民,關外崖梯木棧即董卜韓胡出關之路,韓胡與沃日接,沃日與大小金川接,金川與雜谷接,與西爐木雅接,而其究與烏思接,與吐番接,古稱後戶,不綦重乎。按《天全志》:去司治北一百二十里,為屬貢董卜韓胡宣慰,由本司起送

進貢之路。

獨繩橋 俗稱索橋,稱溜殼橋,古繩橋也。和川、靈關、六甲地險處,水泛時皆有之,兩岸疊石植柱,一巨索緪之,以木為半筒度者,以索繫筒并自縛其腰,及臀於緪以腋挾筒,令滑兩手,力挽而度,先別置一索繫前,索上後度,後引筒來岸或偏高去疾,而來必力也。按此即《西域傳》所謂度索尋橦。後漢書所謂跋涉懸度也。橦者、木筒尋者,復引來也。李膺笮橋贊曰笮復引一索,飛緪杙閣,其名曰筰人,懸半空度彼絕壑,唐獨孤及引作招北客辭亦同,蓋此即古笮橋也。交橋 諸村水險惡,水落亦不可舟筏。夏則度索,冬則交彴,兩岸壘石對壓,二木委其末而交縛於上下,平縛二木為底,以篾或纜穩相連絡,度者上木引手,下木承趾,少易於索,或謂扐橋謂扐起也。

鐵索橋 思延所水沫經也,橋二,魚喜渡,六甲水所出也,橋一,靖遠堡羅州水,橋一,進而巖州水,橋一,又進而嘉慶水,橋一,曰銅江橋、曰魚喜橋、曰邋遢橋、曰仙人橋、曰後碉橋。橋雖長短殊,皆鐵索也。水岸極險,無論舟筏,即緪繩架木亦易崩歿。故皆製鐵索則橋更坦以固,不似繩木攲危,但廢工力耳。橋製兩岸,石墩石柱以大環鋃鐺,或四或六,平緪為底,上絡輕板,兩旁有引手,其鎖修短鉅細疏密,視岸廣狹,功洪簡也,然其刱也虞,漲及無不就岸極崇處。初經者移蕩簸揚於空闊中,不禁目眴足踡矣。

承宣橋 臥龍山有溪北發而南入和川,其逕市衢也,為深塹。以石結高洞,而橋之兩岸皆石級,東高於西一倍,刱自元至正中名之,曰承宣,蓋取司治,上秉憲令,下撫部民,當承流而宣化也。按《天全志》:司治西半里,元至正十年招討使高國英砌石建,又一本云司治東半里。

瀘定橋 在瀘水,上地屬沈冷姜村,康熙四十五年所製鐵索橋也。西爐復木鴉,附置戍守,稅茶市而橋,因以建橋,工費甚鉅,以水勢洶湧,其水達西爐,舊有皮船三渡,一通壩,一咱威,一子牛,今皆廢。而集於橋荒陬彝落,一虹霓鎖斷蠻煙瘴水,豈非盛事。沈冷本天全部屬,橋既成,檄天全,工力修葺,今司與鄰封分,歲接應檄,至遣百夫諸工往供事。

多功橋 在治東二十里,明洪武四年,招討使高國英編索為橋,每歲一換,利濟極廣,又一本云在司治東五十里。

隆安橋 在治西五里,洪武十二年本司差目把楊銘督眾造索為橋,天全六番宣慰使司城池考《總志》年修換,又一本云招討頭目楊銘。

迎恩橋 按《天全志》:在司治東一里,明宣德九年建,水名洗蕨溪,又一本云司治東二里,溪名洗腳,流合岷江。

沙坪橋 在治西半里,編索為橋,遞年修換,又一本云司治西二里,通西天長河,西烏、思藏各王進方物之路。

鐵鎖橋 在治北二十里,地名思延,以鐵為索成橋,通由本司下五鄉、火井、三班并、蘆山縣軍民往來經行,利濟極廣。

魚喜橋 六甲水所出,見前鐵索橋下。

多功渡 在多功鄉。

楊公渡 在丁村。

天全六番宣慰使司公署考[编辑]

《天全六番志》

司治 古治在碉門臥龍山之陽,址極闊,柱礎至合圍,不知刱自何代。明初詔天全置城池,司長治其中,置守禦土軍四十八家,經歷百戶,驛丞署俱在焉。明末司長以城無形勝,址且礙,復遷山陽舊址,少進山麓,今所治署是也。署五層部屬,廊廡畢列,繚以週垣,距禁關纔一里。今司長復置別署,在大全山砦之陽,背枕韓胡,距靈關三十里,又云一在碉門中街。明洪武六年,招討使高國英立,永樂十一年招討使高敬讓重建,一在始陽,明嘉靖年內招討使高繼光重建。公館 在治東,明成化間建。

副招討衙治 在碉門三街。

經歷司衙治 在碉門所城。

茶課司 一名茶把,在治西,明萬曆年內李膺重建。

陰陽學 在治東一里,成化十六年王斐重建。

醫學 在治東半里,天順五年鍾懋重修。僧綱司 在治北半里,成化五年都綱昌雲重建。

道紀司 在治東半里,嘉靖九年鍾文遠建。太平驛 在治西,成化十五年驛丞高志宏重建,今裁。

十所百戶 姜所、張所、泥山所、天全所、思經所、樂靄所、始陽所、樂屋所、在城所、靈關所俱未載處所。

天全六番宣慰使司賦役考[编辑]

《天全六番志》

戶一千八百二十戶,口九千六百七十三口。火井三班草糧 火井在邛西亂山中,直與蠻界諸山相接連,故蜀漢姜維置兵戍守,而名其山為鎮西山焉。司境自六甲至鎮西,自魚喜渡鎮西無咫尺間,隔歷來有兩司三班土軍,在鎮西之東山下,楊家壩再下,大沙壩再下,牌樓壩、小溪至有井之文台里止焉。蓋從古安置以警諸蠻,出入為邛西之外衛者,以地接壤邛界,山田交錯相入。於明初即報有草糧,兩司共十二石,本司自徵自解,差人赴嘉定建南道衙門,上納後因雅水覆筏,差役糧銀俱沒。始移邛州,就近輸納,後遂漸增至九十石有零,歲開徵邛州移文,至司起科,司乃差役行牌,催收飭三班領軍,首人完納焉。從明至今已三四百年,如此無事則令力農納賦,有警則令入伍禦邊,二者并行皆為攄忠報國,三班亦未見其多累,蓋前代舊例,因三班有糧,凡一切徭役,原較諸鄉堡特減耳。

茶稅 蜀茶行徼外西道,行松潘南道,行黎州天全,自邛雅達黎州為入番界大道,自邛雅逕天全為入番界小道,小道即今司境也。明例茶不入番地,惟至兩司番來就買,黎州擾攘天全發賣,天全擾攘黎州發賣,飭兩地土司主其貿易,使番漢相安而已。後漢賈遠售求價,自沈冷嘉巖漸止,打箭爐焉。百餘年間,兩地土司不復持其政,徼外番官復冥頑不知治事,致藏番覘利來踞,動軍兵電掃之威,此茶至打箭爐之由也。司境舊未行茶,當明之茶盛時,土民蓄茶園貿易,致納茶課四十八兩,及民窮賠苦,復將茶株盡掘而賠課,亦漸廢。明末擾攘,外茶不行,諸番急需茶,司乃請行,無引無稅,撫賞茶令,民買茶造茶,每民自造茶五包,抽取一包以賞番,凡巖嘉、魚通三十六種,及打箭爐諸番皆至天全領賞焉。每歲約取茶一千斤,番多不足,番少有餘,留今歲有餘以補來歲不足,迨

皇清猶照例,行五十餘年,不過土司仰體盛化綏柔,

遠人而已。今幸驅逐藏彝,俾需茶諸番,盡俯首向化,司奉憲令停造,撫賞一體,中引遂遵領部引一千六百張,又增至二千九百三十張,應行茶二十九萬三千斤,至打箭爐發賣,共徵稅銀一千五十七兩七錢,又園戶報茶四園,遵例共徵課銀二兩四錢,并照例解赴臬司上納,歲春夏具文領引,秋冬繳引納課,司長親綜其成,其治事有茶房、茶總,值年商總,其造茶則皆司之部民也。此亦窮邊為

國家裕課之微,誠際茲內安外攘有益無損者矣。

又云明洪武二十一年,奉徵茶課四十八兩,上納藩司。

貢馬 要荒以其所出修貢輸誠,也。明例三歲一覲,貢馬二匹,本司檢百戶一員,赴省請給,火牌馳驛入都,後免朝覲,馬亦以荒遠難致,改令每匹折估價銀十二兩,納藩司填餉,歲當貢所官百戶慎其事而專任焉。又云舊額三年貢馬四匹,折價銀二十一兩八錢,於康熙二十四年遵奉院司憲行仰照,二十一年內部題明之例,每匹折價銀十二兩,總共四十八兩,齎布政司貯庫。

天全六番宣慰使司風俗考[编辑]

《天全六番志》

男不習工藝,婦不事紡績。惟以耕種為業,番漢淆居碉房絕嶺,治化漸摩,禮義日生。

戶無游民,野無曠土,男女耕墾,力作為業。山多田少,地瘠人貧,以耕墾力作為業,頗事詩書,而崇治化。

司以戌守重時,徵兵遠征,則同官兵給餉無異,視至所守關,以外番擾警逼則必令自裹糈糗

以行,故部曲有田則軍,有產則軍,田產再易而軍籍歷世,不亡承替存也。田產有水旱、腴瘠、荒熟,而實則戶多於地種至石者上也,中以斗計而下則種三升五升者,蓋與石斗者半列焉。境內田惟琱陽、鳳水、思延、壤略、平而琱苦濕,鳳水苦狹,思延苦無水,其諸村堡畦畛,布乎岡巒,民所梯幹田也。春時綠波碧浪,縈山陵矣。燒墾盡乎嵯天全六番宣慰使司城池考《總志》,民所謂砍火地也。望處蕎紅芋綠,出居杪矣。其種作以時名曰大春曰小春曰冬作曰山作。而婦幼皆力治,無敢懈耰鋤,婦勤於男負運,男健於婦治田。時至一家,先集數家為己治,日供酒食三,以次皆及,供有例約,無能豐嗇治田,及午以歌節勞聲,續不輟。男聲隆隆,女聲天全六番宣慰使司城池考《總志》天全六番宣慰使司城池考《總志》,曰山歌。兵以用健以律勝,昇平久,民兵懦營,兵亦佻惟荒徼部落,歲以射獵為事,整捷慣手足,擊刺慣胸目,猛氣固常在耳。土軍舊常以時簡練,身恆刀劍,今世平日廢而春冬幸,嘗射臘歲旦至燈節,村村睹射以中獲年膏為嬉,春射鹿,秋伐兕,而熊豕以殘黍麥,時擊之。其獵也,犬但發其栖,人以猛捷天全六番宣慰使司城池考《總志》殺,用器先矢、鏢鎗,繼以箍刀斃之也。獵者云格獸有所慎,忽惟封豕最不易制,次熊、次虎、次兕,曰一豬,二熊,三虎兕也。

歲端亦賀節,新布衣,妝粔妝,人情糊塗,箋帖與,江梅山雪爭春,華耳新歲一二日,村市各酒食相過,則檢曆會出行日,至日向所擇方,或攜壺榼,或過戚友,老稚紛呶,雜沓遑遑,恐後時也。上元 作祈穀燈,豎木方八尺,支扶使堅,中承以板上,以篾席垂覆若亭,若樓若臺,有高至三四丈者,臺上四面橫竿,懸燈三十三盞。云以供天重數也。燈即屈篾糊紙,名白果燈。白果者,狀銀杏,中豐上下削也。油琖夜分再注,欲光達曙也。臺下各舁神像,以主燈無有虛者。琱陽、承宣、橋東曰下街,橋西曰上街,約戶五七家,而臺一直衢散巷,月宮宮而星叢叢矣。始十一,罷十六士女皆嬉游村落,翁嫗亦挈幼,信宿而去市。小兒夜則閨妝,十二人提燈至人家,唱十二月采茶歌,人家以年糕酬之。至有盈其負橐者,其各村堡。亦作臺燈而樹,燈較多。樹燈者,燈樹也。攢長竹至三四丈,如三尺圍木,自頭至腰,穿眼橫十六竿,竿兩端各燈杪各一,亦臺燈數窟地,夾板受植,方暮以長繩臥其身,受油燃畢,復返繩以植之。又九曲蓮燈插竹方畝中,詭其道巫舁神以周旋之,曰踹燈神。出則爭拔竹以作秧標,謂避雀鼠作雞栖,謂避狸,凡境內燈皆慶節祈歲也。稱五榖燈、秧苗燈、以燈明為誠,致鄉老群行,見燈輝爛爛盈衢,則相語慶曰:今歲風雨時而禾麥登矣。是節也,男女於山梁坦處,野逕岐處或就樹或植木竹作鞦韆戲,朝以竟夕,五七日始罷,謂農時腰肢不作苦。

清明 掃墓,亦挈酒肉,具楮錢遍山谷以祭餘邀親黨,相先後也。是日競簪柳家,作清明磨磨,磨米粉為之實,赤豆天全六番宣慰使司城池考《總志》於中,外束菜葉如帶,名菜捲子。家相餽遺,無有無者,俗不知上已曰三月三。思延、落靄、鳳頭、六甲作樓子會,賽神以祈穀,先期木工製架如臺,方廣可五七尺,竹工就而製層樓,上削下豐如塔然,層七至九,高五七丈,層作欄壁,戶窗皆可登,四面懸神佛圖像,箋彩周飾,至日眾集平田,共舁以游,村婦長幼及他村無有者,趁觀如市,村老領事者,以巫醮於其所主廟,日暮各酒食以散而樓子拆。

五月五日 家作腐膾莧蔬,食以蒜醢,過市買雄黃入酒,晨即醺醺,云避毒也。豪右作角粽,製香囊,琱陽關帝,誕先期斂眾陳,巨蠟備牲醴製袍,具十二日,肅儀從鼓吹迎,神蠟亦隨焉。其日眾晨集競,作臺閣,亦屈銕幹縛卓,上扮嬰兒如劇,各舁前行周市衢以歸。廿八日,城隍誕先期亦然。

七月七日 祀里中土地神,惟恐慢,中元司長祀家廟,設食焚楮,民亦祀其先亡,民間翁嫗入寺齋僧禮,懺施印楮,作盂蘭會。

八月初旬 家家記晴雨,謂一日兆來歲一月,占諺云:要食來年飯,八月初旬看。又曰:中秋月不明,雨打上元燈。但念春燈,蓋農事也。

九月 家釀新酒,曰九日酒,佳有菊者釀菊,歌曰:菊花照酒滿,缸香不登高。亦喜晴占諺云:重陽無雨一冬晴。官家作花糕,游客或野飲。十月朔 作天全六番宣慰使司城池考《總志》糕祀牛王,以糕掛牛角勞牛,謂稻則穫而牛則苦矣。今日臨水自照,若角無糕,牛則泣矣。

臘八日 遍食粥,家作豉,謂不敗。

廿四日 祀天全六番宣慰使司城池考《總志》易新位,曰凈天全六番宣慰使司城池考《總志》,歲屆除夕,作年糕曰枕頭,磨以秈,糯粉和成,廣三四寸,長七八寸,外以草如箬葉者裹束之,煮熟冷水浸藏,待開年食,食則切片炙,以脂枕頭云者,行軍負販可疊而枕也。

除夕 飯赤豆,饌蠟豬,首召戚友劇飲,別歲地爐燒大榾柮以守歲,爆冬青葉於火,雜紙炮以鳴,插鬼見愁於門,助門神之力,圖吉祥也。

天全六番宣慰使司祠廟考[编辑]

《天全六番志》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治東一里,明洪武四年招討高國英立。

社稷壇 在治東三里,鼎革以來,址存制廢,今則春祀於治東臘達岡,秋祀於治西教場。厲壇 在治西一里,明洪武四年招討高國英立。

城隍祠 在治南一里後,祀東嶽仁聖帝,前祀司城隍,歲仲夏二十八日,閤屬為神賽社,今祠將圮矣。按《古志》:在琱城內西隅。

文昌祠 在署東里許北山上,明成化間招討司楊鎮遠所建也,鎮遠盛年乏嗣,乃服帝訓,刊帝經,求帝錫嗣,兩室遂舉八子,於是相地立祠。範銅像帝以致其忱祠之,舊以石砌階而上,其阜建殿,甃以石,麓有啟聖祠,前有二磚亭以爇,香楮門有石坊,坊前石橋墳起,以覆東來澗水,旁有穹碑二廟,貌器玩備極壯觀,後毀於兵,今雖再葺,而殿湫隘,不稱瞻視矣。

武侯祠 在治東二十里山砦上,諸葛武侯擒孟獲經此。土人祠祀之,成化十二年,招討使高文林重建,明良殿立碑勒,唐元和四年節度使裴度撰碣。

關帝祠 在治南一里。土民窮不能祠於東嶽,仁聖祠祀之,歲仲夏十三日,民亦為帝賽會。英烈侯祠 在治西一里,龍山之足志稱飛霞赤口將軍,今土人亦只呼將軍神,神龍目虎牙,靛面露骨,礧砢冑而長纓,舊說其始羅州人,斬蛟驅怪,闢禁關外蠻彝,諸路俾行者,通達無迷,遂以精英世鎮於此。土民以歲九月十二日為神壽,或金碧其像,或獻袍具若纓若靴,享以羶腥薌旨,簫鼓喧呶,徹夜昧爽,神乃附其廟,倛以降示,境之祥眚,及來秋為神賽會者,遲明會主讌閤境,助祀者以歸而祠事畢。

諸村土主祠 土人溯其來,績雖甚夸誕,然歲歲祈賽不替,皆謂禔福其鄉,徵其稱土主祈田事,亦古鄉社之義矣。居忠孝鄉省溪之上者,曰金甲將軍,居化彝堡板橋峽之上者,曰銀甲將軍,居鳳水村山砦上者,曰鐵甲將軍。土人曰此曠古同產三人也,至各鄉村叢祠,異號繁不勝紀。

東嶽廟 在碉門南一里,祀東嶽泰岱之神,元至正十三年招討高國英立。

碆磷土主廟 在治東二十里,廟號昭應忠信王,祀李忠真人,其地多塊石崔巍,故名。洪武二十二年,招討使高敬讓立。

炳靈公廟 在治東,洪武四年招討使高國英立。

天王廟 在治始陽廟,建最久,有碑文,淳祐八年招討使高上元建。

寺觀附。[编辑]

大悲寺 在治始陽東寺,宇極其高敞,佛像輝煌。宋淳祐八年,招討使高上元奉敕建。

雲頂清涼寺 在治北五里,明永樂元年正月招討使高敬讓重建。

永福清涼寺 在治北二里,明正統十三年重建,又云去司碉門四里。

天全寺 在司東鳳水村,相傳成化間剎甚宏麗,樓有御敕像,有辟塵珠臨階雕坊,額曰天全第一禪林。天啟中韓胡入侵,乃燬。今樓殿皆新葺者,所存惟左殿伽藍十八像,塑甚古。

吉祥寺 在治西一里,龍山之足英烈祠在其右,舊有前後各殿,今虛其前,有斷碑在路下田中,不知刱者時月。

長年寺 在臥龍山北巔陽谷,穹然蓋山之度脈含胎處也。山故盤博以高遠,無墾藝者先代移民開荒,因刱寺焉。民樹茶樹杉,穫麥穫蕎,以得衣食,乃塑先代像於寺,而尸祀之。今漸增葺成勝境矣。

敕建慈朗寺 在司西碉門北三里,按級層登俯瞰,煙村出舍皆在足下,左梅嶺,右襟山,為一司大觀。昔稱蠻寺為百蠻,歲貢由司起送憩息

之所,明正統元年敕建。

天池寺 在治東,明正統九年招討使高鳳建。湧池寺 在司治火井鄉,寺宇清幽,山巒環繞,前有池水清湧,故名。

佛慧寺 在治東。

鐵香爐 在治火井鄉地,名天台山,峰巒壁立,古木層陰,僧福深開建上中下三寺,招討使高文林重建,鑄有鐵香爐古蹟。

元都觀 在治北半里,成化元年建立。

天全六番宣慰使司驛遞考[编辑]

《天全六番志》

太平驛 在司治西驛,丞高志宏重建。《總志》公署內,云在治西,今裁,又云在十一起法王等司內,又云十一種者貢道,率出天全,遂敕天全司長為之起文,置驛而綜輯焉。自天全乃得達雅州,故諸貢之至會城,至

京師莫不由天全、太平驛始,而諸志於本司驛遞

俱未載存以備考。

天全六番宣慰使司兵制考[编辑]

《天全六番志》

土軍古農兵,漢屯田之法也。凡土職皆然,雖簡練,各不同,莫不軍其部落者。原其始,先代以功拓土,國家遂舉土而畀之土,使儲糈民自使用,不立學校,不益外官,既省徭賦之繁并,去文法之擾,惟令以兵為事,蓋欲其人自為戰,家自為守,保尺則尺,保寸則寸,俾自保以遺子孫,是其禦邊實自保家,其保家實大衛國也。以故歷世而兵不廢。蜀邊之土兵,武侯有青羌飛軍之精銳。唐因之,有世襲之刺史,建置其來舊矣。司地古氐羌也。司長乃羈縻州,世襲刺史也。今司之兵,古雄邊子弟之遺法也。部民子十五歲登籍,六十削籍,老孤死病,積年更易,總所部三丁徵二,五丁徵三,得壯健千人,過名編伍,五長十長,小旗總旗,簡閱注籍如法,爰給器械五百枚,二人一甲以應徵調,近皆裹糧,人一夫則倍行矣。乃令百戶鄉總於三時之暇,一甲輪替,總教習之,每歲霜降,大閱於近郊,申號令、行賞罰焉。至檄調則簡一旅,尢健者整堅銳,新注籍,付將兵者,以行或司長自將,則廕子留守或遠征,則請餉如官軍,留五百人保土焉。其兵仗則添皮盔鎧、添弓竹矢、長靶刀、鳥銃,皆自具旗鼓,號令如漢制,若軍值世泰邊寧,出境外賃田,受產必具文,報憲提歸有外人至,司置買田產,其次世即著編伍,蓋增一產即減一產,軍必缺矣。

又云管束內治土軍一千,祖高國英於明洪武二十一年奏准,內選馬軍二百名,自備馬匹騎操,著伍防邊,不關朝廷糧餉自,耕植茶,安撫外控三十六種,四十八寨番堡蠻彝。

天全六番宣慰使司物產考[编辑]

《天全六番志》

秋筍 名刺竹,一名表竹,甌越之天全六番宣慰使司城池考《總志》天全六番宣慰使司城池考《總志》類也,產崇山中,大圍指節促,質厚,竿竿挺直,筍六七月生,肉脆味甘,多食不餒,人可醃,可曝可烘,烘勝醃,醃勝曝。

鹿耳韭 春生崇山深處,樵蘇採食呼山天全六番宣慰使司城池考《總志》菜,味辛似韭葉,似小苦苣根,紅白鹿耳者,象形也。紫芋 出靈關化彝堡忠孝村,邊之窮民不飢者,賴有此耳。芋不能全紫皮,頂少作紅色,故土民謂之紅嘴芋,芋有數種,白稈、青稈芋,豐葉而此獨豐荄。

烏茶 茶無生而黑者,土人不善製黷其色耳。茶陽坡早以甘陰巖,晚以苦茶戶製茶,集眾工力挼而速,乾味不得全,工不得潔,質不得嫩以鮮,但以售商販不中食,人家自食,茶聊可耳,食茶亦烏總,由猛火速成之故,烏茶無他異,但色味較濃,濃故祛滯。

魚虎 巨口細鱗,身斑駁有點,和川出。不過琱陽峽,他處無之。舊所謂嘉魚也。魚肉緊白,鋸齒直腸,虎云者口能吞尺許之鱗,身又斑斑然也。魚舅 亦嘉魚也,山後六村出,大鱗青身,赤鬐。有嘬唇、禿唇二種,土人呼粗甲魚,肉白以鮮。錦雞 綵雉也,出深林遠山,腹背錦綠中黑,緣項錦黃中黑,緣首有肉角,藍如翠羽,額有紅纓,赤若丹砂,頷有文綬黃碧斑斑然,尾二三尺,黃黑成章,喙脛全朱,性介急不可馴致,土人以繩

機生得入籠簍,即斃以之餽,遺錦爛然足觀耳。然錦皆其雄者,雌不然,其雌則色黃尾短。野牛 兕也。出深山,大如牛,色青蒼,角促而旋,肉韌而不羶。土人利得肉以食,獵得競以角額於門,云辟邪。

毫豬 居土穴,不恆出,害稼,則跡其穴熏而出之,狀類小豬,以毫為毛,鬣周其身如刺脊項者,近尺尾端一握如蜂房,行則簌簌鳴人,呼響鈴其毫白本黑端,箸粗而錐潁,光瑩而質輕,村女以簪髮云,去虱膩肉不中味,重其肚謂能治病。榿 土皆宜榿,人多樹之。三四年成材,枝可薪,材亦可繩墨,而春葉且可采以充草茶也。箭竹 生荒山中,為矢,則以微火炙之,人呼箭幹竹。

瑞香花 境中淺山疏林,三二月有香極濃,視之穠芳簇簇,淡紫濃白者,瑞香也。本高一二尺。山柿葉 結香蕊,皮柔韌,秋結朱實,宜野陰,最不易植。

香海棠 俗呼酸草秋海棠也,有二種,一種葉莖斑赤,一種葉莖青白,花俱輕紅澹白,清香婀娜,其本都不作岐茂者,叢高盈尺。

天全六番宣慰使司古蹟考[编辑]

《天全六番志》

多功渡 《禹貢》蔡蒙旅平,和夷底績。太史公謂底績者,致功也。蔡氏曰:酈道元謂山上合,下開沫水逕其間,水勢悍急,李冰發卒鑿平之。若較禹為多功也。今司境和水與沫水匯而出蒙山處,曰多功鄉渡,曰多功渡,蓋不知名始何時也,邈乎遠矣。

化彝朝貢古道 在司治北化彝堡,二路入。一治東北鳳水村,一治西北忠孝村,俱至峽內銀甲祠前,而化彝堡見矣。祠邊一碑卓然,父老曰此漢司馬相如通靈關道,化彝朝貢所經處也。逼視之,風雨剝苔,蘚蝕漫漶,無文碑,真天全六番宣慰使司城池考《總志》不可知,而此道實直抵靈關,則不係碑有無也。女兒城 在治東十里,踰梅子坡,又十里將降土地坡,女兒城在焉。土人云招討使楊侯閨中女將所築也。按曹能始蜀中廣記誠然,城周廣百步,高及丈,厚七八尺,如土垣耳。列二門,當要路,故謂之,城父老曰楊氏築此,以界鄰封者。鹽井 境內諸山溪多可鹽者,鳳水東有溪,後安山所出也。司先世井而鹽之致外邑,鹽壅塞不行。明初憲令禁之不已,因置軍封守而滷亦遂淡絕。井在溪水所注潭中,歲久或有物夜逐人,人射之,沒於潭,詰朝覘之,貫雙竹,蓋古井筒也。今所置軍買司中田產為業,溷土民矣,靈關胡椒井亦然,或有私取滷者,終無鹽耳。

金雞峽 在鳳頭六甲,有水入沫水,曰魚喜河,其水出處有峽,壁削,壁間一穴有石芽,如雞蹲其中,土人曰先世龍發,欲崩山塞其口,有雞夜鳴,龍乃奔,故留跡以名其峽。

馬蹄石 曬甲石 俱在禁門關外,沿水而左曰忠孝鄉,古通彝獠之道也。溪口有金甲祠焉。父老云神曠古自彝中來,有解甲處、立馬處,則指二石,曰此天然跡也。

懷葛樓 在琱陽承宣橋南來左巷,行陟石階二折,有小樓遮衢,覆其階額者,懷葛樓也。創之名之,不究其始,唯其植此以懷忠武功德司長也。部民也胥當爾矣。今之樓亦近世,重葺者址南向其刱也。審懷之義焉。又云明天順五年,招討使高崧懷思武侯建,又云成化間,高文林重建。

叢桂亭 在臥龍山上,有阜墳起,楊氏先世列植桂樹,構亭以為遊讌之所,欄楯參差如列畫兕也,今亭廢,址存。

何陋居 先有司參軍名某者,於其署側作何陋居。懷宗時尹夢璧以忤魏璫謫此,復葺而吟嘯其中,址在琱城,經歷署內。

敕書樓 在治北,明成化二年,招討使高文林建,收貯歷朝誥敕之所制度偉觀,兵火焚燬臺基,制度猶存。

忠孝堂 在碉門衙治南,明成化十五年招討使高文林重建。

世勳堂 在碉門衙治東,明成化十九年招討使高文林重建,又一本云在舊署南。

身節堂 在碉門衙治西,招討使高崧妻楊氏守節之堂也。明成化十九年建。

景蘇亭 在司治東二里,梅嶺之巔,至和中蘇老泉攜二子謁雅州守雷簡夫,云欲過司盤遊,司人候迓不至,遂立亭於梅嶺焉。嘉定間高金榖重建,後廢,復於明成化二十一年,招討使高文林再建,兵火焚燬,臺基猶存。

后來亭 在司治南十里許,榮經縣界,昔孟獲為害鄉人,引領武侯來征,故名亭,廢址存。奎章閣 在公署東,收貯宋元明歷朝敕命之所,明成化二十年,招討使高文林建。

覲東樓 在司治東一里許,明成化十二年招討使高文林立。又一本云成化十六年立。控西樓 在司治西,明成化元年建,又一本云司治東半里許。

竹坡亭 在碉門衙治北,招討使高文林因種竹成坡。明成化十九年立亭於此,因名。又一本云高文林種竹成坡,自號曰竹坡。

睹佛堂 在司治東南四十里,古因山勢高險,甃石成臺,往時常有聖燈現,至今尚然,即前睹佛臺也。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3 09: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全六番疆域考〈形勝附〉之芦山大川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六百四十六卷目錄
 天全六番部彙考
  天全六番建置沿革考
  天全六番疆域考〈形勝附〉
  天全六番星野考
  天全六番山川考
  天全六番城池考
  天全六番關梁考
  天全六番公署考
  天全六番賦役考
  天全六番風俗考
  天全六番祠廟考〈寺觀附〉
  天全六番驛遞考
  天全六番兵制考
  天全六番物產考
  天全六番古蹟考
  天全六番諸番考
 天全六番部藝文一
  英烈侯廟記        明徐海
 天全六番部藝文二〈詩〉
  莋都夷慕德懷德歌     漢唐菆
  蜀道難          陳陰鏗
  送蔡君知入蜀      隋孔德紹
  西山三首之一       唐杜甫
  沉黎作         宋李師錫
  懷葛樓         明高文林
  六番八詠         尹夢璧
  送張玉甲憲長之官邛雅   吳偉業
 天全六番部紀事
職方典第六百四十六卷
天全六番宣慰使司部彙考[编辑]天全六番宣慰使司建置沿革考 《總志》[编辑]
《禹貢》:梁州之南境,古蠻獠地。商為氐羌地。晉因之。宋、齊、梁土豪迭相雄長,各屬益州。西魏始陽縣地,屬蒙山郡,後周因之,隋初郡廢,屬雅州。唐為羈縻州,隸雅州都督府。五代屬王建、孟知祥土人高曩閣、藏楊夾、失朵兒只率眾歸附,置碉門、黎雅、長河、西魚、通寧遠六軍民安撫司。宋隸雅州,元復置六安宣撫司,屬土番等處宣慰司,後改六番招討司,又分置天全招討司,明并天全六番招討使司,隸四川都司,屬川南部落,是為六番曰馬村、蘇村、楊村、金村、隴東村、西碉村,
皇清因之。
天全六番宣慰使司疆域考[编辑]
《總志》《天全六番志》合載
東至雅州五十里,又至蘆山縣五十里。
西至長河西宣慰司界,山路險峻,約一百四十里。
南至榮經縣界六十里。
北至董卜、韓胡宣慰司界一百五十里。
東南逕鄰招討司至本屬多功,渡過飛仙關,接雅州界七十里。
東北由鳳頭、六甲、火井三班,接邛州界百四十里。
西北由冬臘山至魚通三十六種,接韓胡魯密界,山路險峻,約一百二十里。
自司治至省城五百四十里,至
京師一萬一千二百九十里。
東西廣一百九十里,南北袤一百一十里。
形勝附。[编辑]
《禹貢》:和夷底績。
又云西傾因桓是來。
河圖:括地象熊耳,靈關為後戶。
《史記·司馬相如傳》:鏤靈山通靈關道。
左思《蜀都賦》:廓靈關以為門。
宋薛田成都,百韻倚劍,靈關凌絕頂。
《圖經》:抵接黎雅,控帶彝落。
東連雅州,西控乾溪,南接榮經,北抵靈關。山環馬鞍,逕險羊腸,長河居其西,韓胡在其北,邛雅踞前,榮黎枕後,當吐番出入之喉襟,為蜀
川西南之屏障。
接黎雅,連彝落,峽口天險,和水襟帶,南詔咽喉。
天全六番宣慰使司星野考   《總志》[编辑]
分井、鬼之次,入參一度。




青衣布衣
闻名一方11
天全六番宣慰使司山川考[编辑]
《總志》《天全六番志》合載
龍頭山 在治北二里,山如龍首,日出有崢嶸飛動之狀。
禁山 在治西二里,兩崖對峙,峭拔險隘,中有飛流,四時不竭,古謂禁門關。


按《天全六番志》:在治西和水之右,又名落曦山,禁關對峙之山也。靖遠堡諸山沿水連枝,而來所絜思,經乾河之崇巒邃谷,不可數計,餘茲橫障乎此,其面崢嶸,上露白壁兩片,夜有光發壁間如炬,故又呼聖燈崖。光不能常發,發則所向有災覺,必黝其壁以厭之,或燐也,而燈既災也,而聖曷舛以謬也。名以禁之宜矣。或曰:是不然其名也,亦祇善,其崒嵂相向,佐關以禁出入耳。按《天全志》:在碉門治右,兩崖屹然相對,為境內咽喉,古置有關以禦獠蠻,下有河曰禁溪,又云去治西碉門半里許,兩山對峙,水流其中。


雲頂山 在治北四里,高峰屹立,常有雲覆其頂,松若虯盤。
玉堡山 在治南五里,冬積雪如玉,又名玉疊山。
泥山 在治東三里,屹立環拱,上有景蘇亭,四時積雨泥濘,多有梅生嶺上,故又名梅子嶺。多功山 在治東三十里,昔禹鑿此山以疏通峽水,其功甚大,故名其山曰多功山,峽曰多功峽。
女城山 在治東一百四十里,相傳有女將壘石為城,按《天全志》又云:在治東十五里,地近始陽,至今古蹟猶存。
鎮西山 在治東一百二十里,相傳蜀將姜維駐兵於此,故名。山之深東自火井菁口,西至金雞峽口二十里而強,路險且峻,泥雨倍艱。


金鳳山 在治東北二里,狀如鳳,日出色如金。


臥龍山 在治東二十里,孔明征孟獲宿此,按《天全六番志》:山發靈關,逕化彝砦,結二果谷起截紫頂長劈一嶂,橫袤二十餘里,其正中傑起而南走者,曰大初降,而蔓紛虯結塞乎,堡之中,即南之雲頂、泥山、梅子嶺,始陽、多功諸山,皆從此出,名之者象鼻祖於此也,其東列嶂連皴,至東之溪水止焉。而西則臥龍也,臥龍豐隆矯健,碉陽之枕障巋然,司治處其麓,數世矣。其脊逮腹宜杉材間,樹榿以薪,冬麥青淺,春蕎紅深,綺錯乎山,身可眺可遊,俗大岡,呼大戇山,又呼牯牛山,狀其盡處,獰然與禁山相對也。旗纛山 在治東南二十里,形如旗纛,故名。鉉窯山 在治南八十里,高峻清絕,地產芝草,嘗有聖燈現。


玉屏山 在治東北二十里,如翠雲蓊蔚,孤屯夾嶂中者,玉屏山也。其奔降甚奇,一疊而起曰兩崖山,再疊而起曰哪囃寨,則兀然突然,挺秀以臨村堡矣。司長別墅跨其陽,有林巒周繚之勝。



後安山 在治東北四十里,突兀崇隆,磅礡乎天際,陟其上,巨石人立,崇岡行列,有野寺,寺旁孤松孩杉,竹徑茶坡,森疏上下,山發靈關,降而長腰山、香爐山、石筍山、茅香山其蔓也。






銅頭山 在治東五十里,俗稱八十丈懸崖,即此沫水逕其下,瞰江峭壁,至高曾有龍穴壁,而出石飛數百丈,其山降而障乎江之東,曰隔糧坡,地界蘆邑矣。以部民兵農兼事田,熟足備餱糧耳,靡王稅故也。


宝兴杉木山 在治北,連峰矗天,冬夏常青青者,杉木山也。山自北迄西,連袤數十里,無雜樹,盡杉之深翠色,訊之土人,葉巨細二種,質赤白有異浮者,輕脆不中棟梁,堅者沉溺而溪水不能舉也,山故荒遠,以是恒無至者。


巖州山 去治二里至西爐,一嘉慶,一巖州,巖州山最大,山如巨石崚嶒,天表盤曲數十里,無纖毫草樹綴其間,晨光遠映,金色炫灼其絕頂,時有霞暈如佛光者,人或遇之。春夏藥草氣蒸,秋冬積雪必循,狸跡置步,維峻且峭,必窮朝暮,始能越也。


冬臘山 在治西北別逕,通三十六種番,冬臘山最大,山遠峻,春秋積雪,行者絕少,至者云:煙雲雷雨在下,晴日天清曠無極,視外州縣若近在塵霾渺渺之間,山頂時值異花草,險不暇攜,路自忠孝鄉之斑竹坪,始七日達咱納種。


玉林山 在司治六甲鄉,山甚深峻,多靈異,上有古寺,已圮。


象鼻山 去司治東南二十里,形類象鼻,天全十景,象鼻秋風是也。


馬鞍山 在治碉門西一百八十里,高山聳列,綿亙如垣,上有凹口,狀如馬鞍,故名山。以內為天全內境,山以外為三十六種、四十八寨諸番蠻彝。


香爐山 在治東北十五里,形如香爐,故名。


白巖 在治南一里,高山雄峻,白石矗立,時有聖燈夜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3 09: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君洞 在治東八十里,有老君溪,上有老君洞,洞極深廣,昔老聃修煉於此,丹尚存,路旁有罅竅,人有求錢者,以杖鑿之,錢隨杖自竅出,或一枚或二三枚,其跡尚存。又一本云司治東四十里。


仙人洞 在治東二百二十里,昔有異人於此煉丹。


將軍洞 在治西十里,相傳為赤口將軍化神之所,暝晦靈異莫測。


魚洞 在治西一石洞旁,溪常有魚出。


和水 在治南四十里,源出蠻界羅巖州,流入雅州平羌江,東注於岷江,按《天全六番志》:治西而南,流今琱門和川也,源出巖州山下,至靖遠堡嘉慶山,小水注之。至蕨箕坪、羅州水注之,至禁關外冬臘山,水逕巖底關至忠孝鄉沙坪,注之和水,循禁山逕琱陽二十里,出龍尾峽,縈始陽十五里,榮經水注之,又十里靈關所來沫水注之,又二十里穿飛仙峽,始出雅州。


夏曰和夷,宋曰和川,地以水名,水以地名也。《地志》曰:禹貢和夷,底績即此。《蔡氏書注》曰:和夷地名嚴道,以西有和川有夷道,即其地也。晁氏曰:和夷二水名和水,今雅州榮經縣北之和川水,自蠻界羅嵒州,東西來逕蒙山,所謂青衣水而入岷江者也。夷水出巴郡魚復縣東,今按晁氏所謂東西來謂榮經水,東來羅嵒水西注也。榮經水,今所稱虎頭淵落陰水者是也。其水一出相公嶺,一出瓦屋山,俱合而流至司,治羅家村,入虎頭峽,逕山後六至落陰,與羅嵒之和水合,即古今所指和水也。又二十里至多功渡,會沫水出飛仙峽,下雅州,即古今所稱青衣之源也。至魚復夷水則亙絕雅州二千餘里,蔡蒙既相離不遠,和與夷故不應,懸隔如是,則蔡氏謂此皆地名者,近之又按鄭元書注,和者,土夷所居之地也。和讀曰洹,即桓水,酈道元注《水經》從之,謂桓水,行羌中即書西傾,因桓以明亂河之義,謂唯斯水可當底績之文。但《禹貢》和桓僅間三十餘字,不應異用,斯正鄭酈之別致和,從晁為是,夷從蔡為是,又云禹治水首此,石壁參天,最難為功。故和水上有多功壩。


羅帶水 即青衣之源,沫水與和水匯,而出雅州者也。水在治東五十里,南流水自思延鄉,三江口流三十里至多功渡,和水注之,流一里即入飛仙峽,斷岸陡削,長巖壁立,谽濆激,不通舟筏,即今所謂漏閣也。流十里出峽,楊修撰升庵云沫水出西南,徼外下雅州,過嘉定,今按雅州,唯斯水為大水之會,自思延三江口也。一司治銅江水,一司治落靄水,一蘆邑龍門水,會自多功渡也。即琱陽之和水,二水唯和水與銅江為敵。


《水經》曰:沫水出蜀,廣袤徼外,東至靈關道,出蒙山南,又東北與青衣水合,青衣水出蒙山東,與沫水合。


《華陽國志》曰:二水於青衣縣,東合為一川,自下皆謂青衣水,今雅志因謂沫水、青衣水俱出蘆邑矣。世殊說異名,地未易指實。謂青衣源自蘆邑,為司治冷砧後屯,二水雖在疑似據桑,欽本文及楊太史之說,則銅江實沫水之大源也。


銅江水 在治東北四十里,南流古沫水也。即《漢書·司馬相如傳》:所謂西至沫若水,通靈關道者。水自董卜、韓胡來出,司治靈關鄉,循靈鷲山絕壁,南逕和陵鄉,水性至湍疾,而和陵山岡忽捍而西,令水不得直趨,因作迥瀾激瀨,穿地鑽石而出,故其至也,狹以深有一斗城,虎跳潭鈀齒岸諸名,逕思延鄉二十里,蘆邑水注之。鳳水 在琱陽東二十五里,曰鳳水村。村北七十里有崇山崢嶸,水出其下至化彝堡,堡極隘,逕板橋峽,峽極峭。板橋者,棧道也。鑿壁架木覆之,以板高下無路必由橋,橋視水石,相搏如,噴玉如響雪,如瀑布至村,而瀜瀜脈脈不疲不駛,方里之間荒原斷壤,沍為三,几字人家,籬舍闐其空,以耕以漁,下而青溪水注之,逕落靄村,匯於銅江鳳水者,字水也。


冷砧水 在治北六甲鄉,出魚泉峽東流。大川水 在治北六甲鄉,水出竹把巖,南流合逕金雞峽為魚喜峽。


後屯水 在治北六甲鄉,出紫雲巘山下,東流逕蘆山縣為清源,以上三水俱至蘆山,為龍門渡。


箐口水 小溪水 箐口水出鎮西山下,至下里村小溪水注之,二水在治東北火井,三班鄉東流至邛州文台里界。


黃溪 在治東三十里,溪水作硫黃氣,浸灌瘠田,禾苗特盛。


清溪 溪多石居,人較健,繞村水又注之,二溪環折於治東道,俗稱十八道水,下注鳳水。


峽口 離治十五里,崇崖峭壁,下臨千仞,深河激湍,行者攀越而過,又云去治南四十里接榮經縣。


湧池 距司治二百二十里,其地方廣半畝,止水無波,湛然澄澈,又云在司治北火井鄉。龍池 在治西五十里,其水淵深,內有潛龍,天時亢旱投隻鴨於中,烈風雷雨立至,按《天全志》:去司治西四十里,淵深靈異。


龍井 在治南三十五里,地湧出泉,清冽如碧,甘甜如飴,古有金甲雙鯉,出沒自得,至今猶見。八卦井 在治東三十里,形如八卦,其水清冽,俗名八角井,按《天全志》:去司治南十五里,地名禦彝鄉,有天王祠,乃魯班古蹟,中有井泉亭閣,罩覆遇旱,鄉人取水祈禱,即雨,又云在治西。玉龍泉 在治東三十里大悲寺內,山下泉從石龍口噴出,如玉焉。按《天全志》:司治南,地名庶村,有天王祠,後有泉水,鑿一石龍,引水由口,泠泠噴灑,故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赞助|免责声明|Archiver|天全论坛 ( 蜀ICP备2023016697号 )

GMT+8, 2023-12-8 19:3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